星期一, 2月 13

一人分飾幾角

信息全球化的今天,新聞人的身份跟隨變得要樣樣精通,最好十八般武藝。
精採細編已不再只對新聞人單一的要求,最好你這一分鐘是記者、下一秒鐘是站在台上的主持人、又或者是在下下一鐘是馬路旁的晚會交通指揮負責人。
這種種的身份轉變,讓媒體人更須要勤加學習,除了新聞知識的掌握外,隨時隨地要因為新聞而配合的角色改變,直接測試新聞人的智慧及挑戰他們的高度應變能力。
光明日報舉辦的新春廟會上,讀者問:“咦,算命的黃師傅怎麼搖身一變為舞台上的魔術師……” 聽完這句話,身為新聞人的我們感觸至深。
一人飾演多重角色並不辛苦,擔心的是採訪不到好新聞。同樣的,為了讓廟會這項傳統習俗走向大街小巷,本報舉辦新春廟會就是集合報社員工的心血而成。
我想,當晚除了搭棚的工作外,所有場裡場外、台上台下的一手一腳工作都是各部門員工傾力所為。編輯一變為場地佈置、發行部壯丁多所以巡場去了、記者又採訪又派傳單,還有的下班了去各攤格義賣等等。眾志成城之餘顯現現今社會強烈要求的多元化功能。
新聞多元化的無遠弗屆,間接造就媒體人的多功用啟學。《新聞作用》一書中,把傳媒人的功能歸納為如下六項:講故事者、業餘心理學家、預言家、事件塑造者、愛國者及事實監護者
可見,新聞記者不但要學識淵博,還要是面面俱到的全才。
比起新聞學教授和專家來,媒體人又凸顯出邊緣人的心態和特徵。

星期日, 2月 12

毫無理由喜歡打樹花

河北蔚县百姓观看传统的民间社火表演--打树花。
打树花是极具蔚县地方特色的元宵节社火活动,相传已有300多年历史。
打树花时反穿羊皮袄、头戴湿毡帽的艺人将废铁熔成的铁水装入特制的容器内
,用在水中浸泡了3天的柳木勺子,将铁水一勺勺泼洒在古老的城墙上,甩溅
出绚丽多彩的火花。
這是元宵節的精彩之一,喜歡就是毫無理由。

逃離是為了更精彩

終於過完年了。原以為可以暫時進入“放鬆期”,讓自己調適一下再繼續上路。
但忙不完的工作和瑣事,讓自己更壓力更無助。唉,生活為怎要弄得如此疲累不堪。
好想逃開,讓這不安的情緒回歸平靜。好想躲避,讓這無奈的心態返回平和。
新的一年別無所求,但願快樂、平安。

星期日, 2月 5

喧天鼓聲動地來

始終覺得,還是中國的年過得最紅紅火火。
海外華人慶祝農曆新年,千方百計讓週圍的年過得像演京戲般的喧天鼓聲,特別是傳統的紅彤彤,更是不可或缺的主調色彩。
陝北的年是通紅、紅火的。乾癟的黃土高坡每年就因為這個正月而帶來這兒一年的喜慶,也只有過春節,你才會記得陝北正月最傳統最像老祖宗的叮嚀。
陝北的正月從年廿三,忙完臘月後送灶君上天開始。除夕貼窗花後準備除夕宴,大塊吃肉、大口喝酒自不在話下,真正讓人感動的是從四方八面趕回家過年的孩子,那種人情味才是喚起年味的最佳潤滑劑。
初一不出門、吃餃子、拜三皇。初二走親戚、回娘家。初三各村起秧歌、鬧灶火。初七轉九曲,轉了九曲陣、活到九十九。這是當地流傳的一句俗話。此時此刻,各村廟會連連、香客雲來,這樣一直鬧到正月十五。
90年亞運會看見安塞腰鼓表演後,我就喜歡上這農民的絕活。冬天的裸地上,看見安塞漢子狂舞、磞跳,煙塵飛揚,氣勢如虹,站在一旁觀賞的我也顧不了沙塵滾滾,完全陶醉在這群由農民組成的腰鼓隊表演中。
一旁的大娘說:安塞人不只在喜慶時才打鼓,過去的時代中,窮人家愁吃、愁穿,索性拿出鼓來打上一氣,打得塵土飛揚,打得汗流浹背,人乏了、精神也就爽了。
我來得時候是過年期間,沒有“機會”看見他們拿鼓來出氣,但可以想像在當年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,扭腰甩頭、打踢跨跺的揮汗發洩。
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、簡單而幸福。期盼這個新年我們的快樂可以感染給身旁的每一個人。